站在同一个项目的两侧,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所持的观点常常相悖。此时此刻,财会人的理性、严谨在业务人员的眼中就会演变成保守、缺乏魄力。
为业务部门提示风险、为管理指出漏洞,财会人究竟是做一个“直言不讳”的建言者,还是一个“婉转柔和”的参谋者?财会人说“NO”的艺术即从中展现。
缘何观点不同
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存在某些天然的不易调和之处,那么,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双方的观点不同呢?
张秋利是一家建材公司的财务总监。最近,一位家装部的同事向他咨询了一件事。事情是这样的:一家向公司购买家装材料的家装公司提出,在结算环节先结80%的货款,余下20%货款在装修完成后再结清。张秋利建议同事要充分考虑风险,因为今年整个房地产行业都不太好,这样的结算模式可能会产生尾款延迟的风险。
虽然提示了风险,但这位业务部门的同事还是有可能签下这个合同。因为业务部门的绩效计提通常是以合同金额为计算基础的,而并不与利润挂钩,而财务部门则更关注利润,其对风险的管控自然更为严格。
“如果提成都是以每个业务单元的利润为基础,业务部门获得了签单的权力,同时也将承担签单的风险,这样他们就会自发地去控制风险。对于究竟要不要签这个合同,他们也就会有更为理性的思考。”张秋利表示。
一个小小的案例,道出了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存在分歧的原因。但即便财务部门提示了诸多风险,一个项目也有可能不被终止,同样,即便业务部门展示了良好前景,一个项目也有可能被放弃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感觉“拧巴”的现象?
张秋利表示,并非财务部门说了“NO”,一个项目就被否定了。财务部门并没有对一个项目生杀予夺的权力,要做出这个决定的,是在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两种力量下不断进行权衡和考量的管理层。在企业中,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都要定好位,在其位谋其政。业务部门站在市场的最前端,最了解市场未来发展的动态,提出有价值的项目是其责任使然。同样,站在风险控制的角度,对一个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提示,也是财务部门的使命使然。
以数据说话
一个企业的发展,就仿佛置身于一个格斗场,没有演练、没有退路,有的只是不断向前。财会人作为风险的管控者,没有“于情”这一说,为了保持向前,他们只能“于理”,成为企业里那个被称为“一根筋”的人,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耿直的护航者。
因此,在每一次财务人员说“NO”的时候,他们都更喜欢以数据说话。因为,他们不希望夹杂自己的一丝喜好与情绪,他们努力让自己在数据中寻找最公允的答案;他们渴望每一条建议都有根据,让在市场上为企业冲锋陷阵的同事们有所参考,让为企业发展谋划的管理者有所启示。
作为一家大型企业的内审人员,张槿经常要面临说“NO”的情况。从她的经验来看,无论是对业务部门,还是对下属企业的管理层,每一次提出任何意见或建议时,都要尽可能以数据说话或找到理论依据。
“在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时,审计人员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,说服别人之前先要说服自己。对问题的阐述,在定性方面,要从国家政策层面、公司制度层面等找寻制度依据;在定量方面,要提出相应的数据说明,为被审计单位提供充分的论据。”张槿表示。
最终目的是提升管理
张槿坦言,在整个内审工作中,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,是其中最困难的一个环节。因为,不论是大毛病还是小毛病,被审计单位都会有所抗拒。
在交换审计意见时,被审计单位难免“讨价还价”。但在张槿看来,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并非完全不能采纳,因为内审主要的作用就是促进企业内部管理的提升,对于一些原则性的问题,自然不存在讨价还价的空间,要如实出报告,但对于一些无关乎原则的问题,则可斟酌处理,不能过分打击被审计单位的积极性。比如,对于内审人员提出的一些小的意见,被审计单位会表示,立马改正,但请不要写到报告中;对于必须承认的问题,被审计单位也可能要求在撰写报告时,改变一下落脚点。
张槿在内审中就遇到过一次这样的情况。当时,内审人员发现被审计单位的项目中,有两个项目不符合绩效评价标准,而即便剔除这两个项目,也不会影响到整个公司的业绩考核。但是被审计单位还是希望能从项目本身去说明问题,不要联系到绩效的问题。经过分析和研究,审计组基本上采纳了被审计单位的这个意见。
张槿还建议,对于审计报告的撰写也是财会人艺术说“NO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在撰写报告时,第一要就事论事,绝对不能因为要凸显审计效果而夸大其词;第二,措辞尽量委婉,以客观、中性为原则,尽量在双方都能接受的层面上达成一致;第三,对于一些问题,除了在书面报告中体现,还可以选择以口头汇报的形式反馈给管理层。